發布時間:2019-09-04 熱度:283
對于無錫注冊公司是否存在本國特色,以及是否存在“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等問題,長期以來存有不同認識。本文認為,會計的中國特色問題應該站在宏觀而不是微觀層次上進行審視,應從社會整體而不是從具體會計方法進行考察。會計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其發展水平受到諸多社會環境因素的制約,特色的存在必須從會計環境的差異中尋找根源。作者從我國政治、經濟、法律、制度、教育、文化等環境因素入手,分析了會計的中國特色,簡要歸納了會計中國特色的主要表現,并指出,會計的中國特色及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關于會計中國特色無錫注冊公司問題的思考
探索會計的中國特色及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問題,一直受到會計理論界的密切關注。多年來,我國會計理論界圍繞這一課題,舉行過若干學術活動,相關論述及文章常見諸于報刊媒體。但是,迄今為止,對于中國會計是否存在本國特色,以及是否存在“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等相關問題,仍存意見分歧和不同看法。我們認為,在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應當對這一基本問題展開進一步的研討,以形成共識,為我國的會計改革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
一、對會計中國特色問題的不同認識
會計是否具有中國特色?是否存在“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有人贊成,也有人持懷疑態度。持懷疑態度者認為:會計是一門國際通用商業語言,隨著會計國際協調步伐的加快,近年來已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各國會計之間的差異,從長遠看,會計沒有中國特色。最近,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在證券委員會國際組織的支持下已完成了核心會計準則(CoreStandards)的制定,要求相同的交易采用相同或類似的會計處理方法,不同國家之間的會計處理差異將大為減少。也有些同志認為,不應當將中國會計落后的東西視為中國特色,過分強調特色可能會阻礙會計的國際協調。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的會計改革只要將美國或其他發達國家的模式照搬即可。
我們認為,會計的中國特色問題應該站在宏觀而不是微觀層次上進行審視,應從社會整體而不是從具體會計方法進行考察。如果拘泥于從某個或某些會計事項的處理方法的異同來理解中國會計是否具有特色,則沒有把握問題的關鍵,也容易因為對“會計”內涵和外延理解的差異而導致爭論。必須強調,方法差異以及具體經濟業務會計處理的區別并不等同于特色,而特色主要在于一國會計整體框架。會計運行機制或者重大方面的差別。如果換個思路,從宏觀方面去探討有無特色和對特色的具體表現進行研究,則容易達成共識。會計是一門社會科學,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經濟、法律、教育、文化等諸多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會計環境的重大差異,勢必給不同國家的會計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各國的會計研究成果都有其適用的國家環境和特殊背景。在國外被證明是合理的、行之有效的研究成果,在與其政治、經濟、法律、文化和會計職業發展水平相異的中國,未必能夠完全照搬。由此可見,會計環境的差異造就了會計的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可以認為是本國國情、背景、環境在會計中的體現。特色的存在必須從會計環境的差異中去尋找根源。
討論一個國家會計的發展水平,不能簡單、孤立地用先進或者落后來評價,只能判斷是否與會計環境發展相適應。如果會計發展水平與會計環境相適應,就不能夠認為是落后;如果與會計環境不相適應,即使理論上是如何的精美和嚴謹,也不能夠認為是先進。我們并不否認會計理論研究的前瞻性,但前瞻性與先進性是不同的概念。至于會計的中國特色與會計的國際協調問題,兩者之間并不矛盾。會計的國際協調是指在一定范圍內縮小各國會計對相同或相似的經濟業務會計處理的差異,而并非要求。